农贸市场公益深陷物极必反,农贸市场设计何以挽救

       在参加众多农贸市场设计、农贸市场运营管理权招投标活动后,佰映发现摊位费租金的涨幅,以及自产自销、农残检测等内容是政府把控的重中之重。在招投标文件中,直接限定摊位费在2年内禁止上涨,必须配备自产自销经营区和一定面积要求的检测室,这些举措都是为了稳定菜价、保障食品安全而做出的强制要求,同时也足以看到农贸市场工程的公益性质是政府关注的重点。

 

在每一年都必不可少的各省市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工作部署中,政府、国企各部门都在绞尽脑汁维持农贸市场公益的可行性近年来各地区尤其是省会城市,纷纷制定并实施了农贸市场的补贴政策,以奖代补等补贴形式十分多样,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市场管理方降低租金,提高公益投入

然而大部分农贸市场管理方在衡量得失的时候,不得不面临入不敷出的难题,尤其是私营企业所在管理农贸市场日程上,在明知投入并不能带来直接回报时,都陷入了窘境众所周知,农贸市场的盈利模式以收取摊位租金为主,获得奖励和补贴为辅在市场经营方式和租金收取模式相对固定的情境下,光靠政府补贴能做到的公益举措十分有限,况且大部分地区补贴的落实效率确实让市场管理方堪忧。那么,农贸市场的公益建设如何完善,私营企业又如何与政策相配合呢?

 

打通供应链

 

在摊位租金相对固定的前提下,要提高市场收益用于投入公共建设,就必须开拓新的盈利渠道。打通批发市场到二批市场,二批市场到零售市场的供应链,是很多市场方都在积极努力的一个方向

私营市场以效益为第一位在政府、机关单位的全力保障下,如果能解决供应链上级的成本控制问题,供应链下级的衔接问题则必然能够给市场管理方带来更多的效益,从而扩大市场公益建设的剩余空间。

公益性农贸市场需要在保证蔬菜供应、维护价格稳定、保障食品安全和加强卫生保洁等方面发挥公益性功能的前提下也可以找到供应链的突破口,开源节流,争取一定经济效益。在解决百姓买菜贵、买菜难问题的同时,还能兼顾效益,给管理人员更足的工作动力。要求公益性农贸市场必须要突破原有的产销模式,推进产销直供对接,减少流通环节,打通市民和菜农之间的买卖渠道,为市民提供一个放心便利的消费环境。

 

补贴落实效率有待提高

 

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南方省某市,该市有接近80%以上的农贸市场均为私企经营管理,各区政府为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出台政策文件凡是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均可以补贴改造资金的70%,但是在2年改造计划之后,只有位数的农贸市场响应了改造要求,但这几个市场方在改造完成后,均未及时得到承诺的70%补助,导致其它市场见状不再有动力进行提升改造工作,自此该地的政策彻底失去公信力可悲至极。

既然要发挥农贸市场的公益性功能,那就一定要减轻市场改造投资方的资金压力,尤其是针对公益建设的投入,必须做到完全由政府买单,且资金兑现的效率必须提高。农贸市场的维持低菜价,就必须维持低租金才能让买菜的老百姓得到实惠。然而损失的部分租金无人买单现象成为了农贸市场改造最大的阻碍

 

摊位租金的一味减免,大大降低了商户质量

 

我们再举一个实例,某内陆省某市,当地有诸多便民为主题的纯公益农贸市场,完全免摊位费,商户进场做生意不需要交任何摊位租金。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样的市场应该全国推行,不但惠民利民,还能真正补贴经营户。然而这些纯公益市场的摊位入驻率,只有不到50%,其地段一点不差,相隔2公里不到就有几家普通农贸市场,但其它农贸市场的生意门庭若市,只有这个免租金的农贸市场冷清至极。

经过佰映走访调研后发现,该便民市场内的经营户大多不具备良好的经营理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辈居多,经常只做半天生意,或者更有甚者周末双休。免费的东西让人完全不珍惜,也让这些本该被市场淘汰的劣等经营户找到了落脚点,本市场成为一个不具有商业氛围的低端市场,自然也鲜有人问津。

 

建立监管督促机制,以奖代罚

 

定期地检查“门前三包”、卫生、超摊等现象,保障市场经营规范性的落实,及时公布每天的商品抽检结果,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舒心的购物环境。将以往对不达标的市场进行处罚的机制,改为对达标市场进行奖励的机制,更能鼓励市场管理良性循环,力争把市场管理做到实处。

结语

 

公益性农贸市场建设是政府稳抓、狠抓的重点,但物极必反的道理是无数失败案例后惨痛的教训如何切换思维方式,真正把公益落到实处,需要从农贸市场设计,政策的推进,奖补模式的创新等多方面同时入手,设身处地为市场方创造动力、营造环境。

 

 

 

 

 

 

 

创建时间:2019-12-10 11:30
网站首页    农贸市场设计    农贸市场设计要点    农贸市场公益深陷物极必反,农贸市场设计何以挽救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官方订阅号

相关案例推荐